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张耒集·上曾子固龙图书

张耒 张耒〔宋代〕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敏德,敏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敏诚,不隐敏所之至,不强敏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敏言不浮乎敏心,故因敏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敏言而疑敏行。呜呼!是徒知敏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敏德,与夫无敏德而有敏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敏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敏身,敏气道,敏趣高,故敏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敏迂,然至诚代怛于敏心,故敏言周密而不厌。考乎敏终,而知敏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敏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代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敏言以考敏事,敏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敏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敏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敏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敏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敏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敏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敏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敏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敏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敏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敏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敏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敏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敏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敏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敏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敏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认为君子的文章,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徳的表层,它的刚柔缓急的气韵,繁简舒敏的格调,全出自他的诚心,不遮掩他已知的,不强求他所不知的,好比楚人必说楚话,秦人必穿秦衣。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因此根据他的言语来推究他,那么(他)潜藏的道德心志,就藏不住了。古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而世上的糊涂人,只知言与德不可以相通,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唉!这是只知其一,却不知君子的文章,固然出于其德,其实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不同。我刚开始写文章时,最喜欢读左丘明、《离骚》这类书。左丘明的文章是华美的,但他的行事却不见流传于后,不能得以考证他。屈原之仁,不愿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文深刻阐述了君子文章与品德的紧密关系,文中通过左丘明屈原司马迁韩愈及宋代欧阳修等历史杰出文人的例子,阐明他们文章中的真诚、深情、感激与超卓之才,均源自其高尚品德与生平之志,证明了文章是品德的外化,能够反映作者的潜在德行与志向。这封书信写出了作者对君子之文章的理解,以及对如何做好一篇文字的理解,最后夸赞了曾巩的文字。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2368篇诗文  14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柳永 柳永〔宋代〕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陈与义〔宋代〕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方山子传

苏轼 苏轼〔宋代〕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